12月5日晚,我院行知论坛第四十八讲“移动互联时代媒体人的素养”在邵逸夫图书馆报告厅隆重开讲。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一位媒体大家——《青年时报》常务副社长史健主讲。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我院院长卜月华教授、院长助理俞敏华博士。本场讲座由我院副院长章子贵主持。
讲座开始之前,我院院长卜月华为史健先生颁发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兼职教授证书。据悉,史健是我院第一位文学方面的兼职教授。他表示,在今后将不遗余力地为文学学子提供更多的有关纸媒以及网媒的实习平台,传授更多有关媒体行业的知识,与同学们增进交流,共同进步。
政治素养:历史雄文推动大变革
史健先生以“一头猪可以干掉总编”的幽默言辞引入话题,提出“讲政治是媒体的第一要务”,他向在座的学生介绍伊斯兰教阿訇的照片和一头猪的照片在报纸排版上的讲究。他列举了70年代的三组伟大的新闻稿: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以及周瑞金的《改革四论》来解释新闻稿的誊写与版面的编排,贴切地表现了一个主编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政治素养。在中国迅速崛起且不断发展的年代,对于民族问题,作为记者、编辑都要随时保持极高的警惕,对于政治性事件必须全员把关、全过程把关、全方位把关,务必做到真实准确。
文化素养:文化人要有文化范儿
“我向你们推荐一本书,范敬宜先生的《总编辑手记》。”当谈到文化素养时,史先生表达了自己对未能亲自拜访范老先生的遗憾之情,郑重地提及:“如果你们有热情,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拜访这些大家,和他们面对面地接触、交流,才能真切感到,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人。”他还指出,引经据典必须有理有据,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里的“正道”二字被误用为“正确的道路”闹出过不少笑话,他分析到,若要解释“正道”,则是“都是”的意思,以此例警示我们不可以随意引用经典。
采访技能:专业记者价值何在
在当今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速度惊人,人人都可以手持麦克风,那么为了体现媒体行业的价值,就更加需要注重回归采访的本质。“做一个记者,一是需要发现力,二是把握联想力,三是运用思辨力,把这三点掌握的炉火纯青,那你就离‘大记者’不远了。”史健先生如是说道。他还将“刘嘉玲豪宅独家探访”的照片拍摄、稿件采集、版面制作的过程与学生们分享,告诫同学们若身为记者,采访时定要胆大心细,立足独特视角,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要学会穷尽一切办法,发现他人之所未见。新闻洞察力需要在平日里不断累计,由此及彼的横向思维,观点可以犀利独到,但前提是要在国家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
学习能力:行万里路,读无字书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记录中国陕甘宁边区,采访中国工农红军的外国记者。他从大洋彼岸而来,在中国经历四个多月,与伟人、战士、老百姓不断对话,实地考察,亲身经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才得以留下不朽的纪实著作。史健先生高度赞扬他的品质,并表示,当下媒体行业新兴,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充裕的就是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走出去,扩展自己的眼界,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笔头记录与众不同的生活。
讲座最后,史健先生以“一个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作为讲座的收尾,更好地指出了移动互联时代媒体人的素养。